近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获新突破。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研究,揭示了月幔的“超还原”状态。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内部组成的认识,也为理解月球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表明,嫦娥六号玄武岩起源于超还原月幔。“超还原月幔”是指月幔处于一种非常还原的状态,也就是其中的元素倾向于以较低的价态存在,这意味着这些月幔物质更加原始,或者遭受了大型撞击导致了还原过程。
中国科学家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的研究成果显示,嫦娥六号着陆区深处的月幔不仅比月球正面的月幔更“干”、更“贫瘠”,而且更“还原”。月球正面和背面有明显区别,玄武岩分布、地貌特征、化学成分和月壳厚度等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据介绍,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否存在差异也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方向,嫦娥六号从月背采回的样品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机会。这项发现不仅是一项局部性的科学突破,对未来行星科学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对月球资源的评估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截至目前,国家航天局已陆续发放9批月球科研样品,共125.42克,其中包括其他6个国家的7家机构申请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2.18克。国内外科学家根据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已发布研究成果超150个。
月球科研样品申请采取“线上提交+专家评审”的严格流程。公众可通过访问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进入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数据与样品发布系统,获取有关信息,进行科研样品申请。
据悉,我国对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领域近年已从传统地质分析,拓展到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月壤制砖等工程应用方向。目前,数十家国内工程类科研机构参与申请,研究涵盖月壤材料特性等技术,将为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支撑。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器、中继星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崔霞 陶嘉树)